排灣族(Paiwan)的分布,北以大武山、南到恆春半島、西到枋寮、東到太麻里及臺東市新園里的範圍,屬於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兩側,包含屏東、臺東兩縣為範圍。排灣族(Paiwan)內按照血緣風俗與族群自我分類,可分為拉瓦爾(Ravar)跟布曹爾(Vuculj)兩大群系。
拉瓦爾群以三地門鄉的達瓦蘭社群為核心,以「達瓦蘭」為部落起源,社會文化上有百合花的配戴風俗,以及長男繼承的社會制度;在雕刻與陶壺藝術方面表現相當出色。布曹爾群系主要分布在屏東縣瑪家、泰武、春日、獅子、牡丹鄉及臺東縣達仁、大武、金峰、太麻里等鄉,還有臺東市的新圍里等地區。
以南北大武山兩側的老聚落:Padain(高燕)、Payuan(筏灣)、Puljti(佳興)、Kuljaljau(古樓)、Tjalja’avus(來義)為祖居地,文化中有五年祭活動以及男女平權、長嗣繼承的制度。排灣族在荷蘭、清領時代,與外界有接觸與貿易交流的經驗,但仍然保留豐富、完整的民族文化與風俗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之後,因為農業開發、貨幣流通、日語使用、行政官員的理蕃制度,從不同層面挑戰了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觀念。中華民國政府之後,西方宗教的傳入使信仰基督宗教的族人增加,每個部落都可以看到教會或教堂的存在。
排灣族文化中以家名、家族的觀念與嚴謹的階級體系,貫穿社會中政治、婚姻、宗教與藝術各層面。排灣族人在小米收成後舉行「小米收穫祭」。另外,布曹爾群每五年辦理「五年祭」,迎請來探視子孫的祖靈,又稱為「人神盟約祭」。現今人口約101,400 人(民國107 年﹝ 2018 ﹞ 12 月)。
歲時祭儀
排灣族人的宗教信仰,以tsemas 觀念最重要,tsemas 包含各種超自然存在的神與靈,像是自然界的山神、河流神,祖神、祖靈與鬼魂等,並存在於i pidi(神界)、i tjari vavau(上界)、i katsauan(人界)、i tjemakaziang(中界)、i makarizeng(冥界)、i tjarhi teku(下界)等幾個不同領域。
各界的tsemas 也蘊含道德上的善、惡之分,善神(靈)可保護每個人平安,也帶來幸福、財富與好運;惡神(靈)則危害人類,為人帶來災禍與不幸。 tsemas 中與人最為親密的泛稱為vuvu(祖先),祖先是活在死後世界的親人,因此日常生活中聚會喝酒前,族人會以右手食指沾酒彈向家屋內或家屋前的地上,獻給祖先享用。每個傳統家屋內,也都設有獻祭祖先的祭壇。排灣族人為了與tsemas 中的善神(靈)、惡神(靈)以及祖先溝通,生活中有專業的巫師(malata)、祭司(palakalai),來協助舉行各項儀式,或者跟神明與靈魂溝通。
排灣族的傳統宗教信仰與觀念,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遭政府約束與干擾,民國50 年代(1960 年代),基督教、天主教傳入部落,使現在各部落間都能看到西方式的教堂建築,並且與傳統宗教信仰同時並存。近年,排灣部落的教堂中,耶穌聖像、瑪麗亞聖像與十字架上,也能看到排灣風格的雕刻與紋飾,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信仰之間的對話。
排灣族歲時祭儀中以小米收穫祭最為重要,另外則是布曹爾群每五年為周期舉行一次的盛大祭典。祭儀中有祭司和巫師掌理各項儀式,祭司主持儀式,巫師則能和神靈與祖先直接溝通,是祭典儀式中的核心人物。
1. 小米收穫祭
小米從開墾、播種、除草到收穫每一階段都有祭儀,在農事活動完成時,辦理的祭儀稱為masalut(感恩收穫祭)。masalut 具有跨越、超過、過年的意思,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部落生活中具有「時間」指標的意義。收穫祭的第一天,將小米收進穀倉,接著進行祈福,並選擇來年播種用的種子。第二天頭目召集巫師、祭司到各家探訪收成並進行祈福,一部分收成會由頭目帶走,在祖靈屋獻給祖靈;另一部分收成則在巫師進行祭祀後,由各家戶將新粟入倉。
2. 五年祭五年祭
排灣族布曹爾群所屬各部落中,祭儀規模最盛大、象徵內涵最豐富的祭典。布曹爾群族人相信在大武山上面的祖靈,每五年會到各部落探訪子孫,所以每五年會舉行一次祭祀儀式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五年祭因過於盛大而受到政府干涉,一部分部落因而停止舉行。目前舉行五年祭的部落有屏東來義鄉的古樓、文樂、望嘉、南和村的白鷺部落及高見部落,屏東春日鄉力里、七佳、歸崇部落,以及臺東達仁鄉土坂部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