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族的族名Thao,源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日本學者引用邵語稱呼「人」的「Thao」做為邵族的族名。相傳,邵族祖先原居於嘉南平原一帶,因狩獵過程中進入中央山脈,獵人無意間發現罕見的白鹿,經過數天的追逐而到達現今的Puzi(土亭仔),白鹿即躍入日月潭,邵族祖先因此停留,發現了此地魚類豐富,土地肥沃,是個適合耕作和獵漁的新天地,所以帶來族人在這裡定居下來。日月潭地區的邵族人,以Lalu(舊稱光華島、珠仔嶼)為最高祖靈地,清領時代日月潭周邊地區都稱為「水沙連」,有頭社、水社、猫蘭社、審鹿社、埔社、眉社等社群,合稱為「水沙連六社」。
清領時代兩百多年間,邵族勢力因漢族移民尋找土地、政府屯番與開發山林政策的影響,大量湧入漢族,邵族人原有的勢力被分割與擠壓,逐漸失去在水沙連地區的影響力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部分邵族人仍住在頂(頭)社、內凹仔社、石印社、水尾社、水社、猫蘭社等部落;後來興建日月潭水庫發電工程,水庫淹沒區的族人被強制遷移集中到卜吉社(現今伊達邵部落)居住;同時期也因為日本政府推動日月潭旅遊,邵族觀光與杵音表演成為廣為人知的「臺灣八景」之一。
中華民國政府時期,日本政府的禁制令解除,大量漢族移入居住和做生意,人口日漸增多,政府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理由,在民國72 年(1983)間實施市地重劃,邵族人土地和生活範圍大幅被分割、徵收,更多商業財團進駐收購土地、建立飯店,世居於此地的邵族人,面臨漢族與財團挾帶商業優勢的競爭。
邵族傳說祖先來自嘉南平原與阿里山附近,在民族分類上曾經被歸類為鄒族,但是在語言、宗教、生命禮俗等方面,兩族有很大的差異;邵族人爭取以「邵族」作為族名,經過長期的爭取推動後,在民國90 年(2001),政府承認邵族為臺灣的第十個原住民族,獨立稱呼為「邵族」。目前邵族人居住在南投魚池鄉伊達邵部落(日月村)與水里鄉大坪林聚落(頂坎村)等地,也有不少人遷居臺中、臺北等都會區。
邵族主要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伊達邵部落和水里鄉大坪林聚落,邵族目前人口約794 人(民國107 年﹝ 2018 ﹞ 12 月)其中伊達邵部落至今仍然嚴謹地遵循傳統祖靈信仰,傳統祖靈信仰以ulalaluan(祖靈籃)為供奉對象,具體象徵祖靈的存在,並且供奉於各家戶內。邵族的傳統祭祀體系主要分為農曆3 月的播種祭、農曆7 月的狩獵祭及農曆8 月的祖靈祭等重要祭儀。農耕祭儀反應出早期農業生活的節令和族人的生活型態;狩獵祭時,族人會以白鰻造型的麻糬做為祭品,體現出重視狩獵、漁獵的生活文化;一年之中又以農曆8 月份的祖靈祭最為熱鬧莊嚴。
歲時祭儀
雖然邵族文化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早期就與外族接觸,但是至今仍然維持嚴謹的祖靈信仰,並完整遵循每一祭典儀式的禮俗規矩。而生活中,邵族人同時也信仰漢族道教或西方基督宗教,家屋內道教神像、十字架等與祖靈籃共同存在,呈現多元宗教信仰平行存在的現象。
1. 祖靈信仰與公媽籃
祖靈籃(公媽籃)內裝有祖先遺留的衣物與飾品 邵族宗教以「祖靈」信仰為核心,包括最高祖靈與氏族祖靈;最高祖靈住在拉魯島(Lalu)上的茄苳樹,是一位男性的神,氏族祖靈則是每一個氏族的始祖。
邵族人相信祖靈的存在,每家戶都有一個祖靈籃(公媽籃),內裝有祖先遺留的衣物與飾品。傳統祖靈籃都懸掛在家屋內左、右側牆壁上。現今,族人因為接受漢族信仰,而將其供奉置於神明桌上祖先牌位的位置或旁邊。邵族的各項傳統祭典都會準備米酒、飯、麻糬等祭品祭拜祖靈籃。除了傳統祭典,舉凡關於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生命禮俗,甚至搬家、買車⋯⋯等等生活小事,都必需請女祭師到家中祭拜祖靈籃,向祖靈稟報,並祈禱好運勢的到來。
2. 氏族祖靈祭
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,由原來居住在不同部落的各氏族組成。每年農曆6月25 日,氏族頭人的後裔要各自到氏族祖靈地去祭拜祖靈,目前袁姓、石姓等氏族頭人仍按照傳統方式,每年乘船至舊部落處祭拜祖靈。當船行駛至距離舊部落約500 公尺處,沿著潭邊,頭人開始一一呼喚祖靈的名字,到達祭祀地點後,以酒糟召請祖靈前來,再將剝殼後的雞蛋擺放於祭壇,酒壺中剩下的酒吊掛在樹幹上,供祖靈繼續享用。
3. 狩獵祭、拜鰻祭
每年7 月1 日邵族人會進行狩獵祭,目的在於向祖靈祈求獵物豐收順利。族人們將自家的祖靈籃分別放置於袁、石頭人二家,由女祭司主持儀式,到狩獵祭祭拜祖靈籃儀式半程時,女祭司將祭拜過的雞肉食完,骨頭要丟棄於水溝中讓水流走,否則獵狗吃了會變懶惰,無法追趕獵物。 7 月3 日舉行拜鰻祭,每戶族人必須準備糯米糕製成的鰻形麻糬作為祭品,突顯出漁獵在邵族生活文化的重要性,且因日月潭的白鰻魚生命力非常強韌,亦藉此請求祖靈庇佑族人的生命力如同鰻魚一般堅韌。上午,白鰻祭儀式結束;下午,鰻形麻糬被切成兩段,頭部由各家各戶領回,尾部則放置於二位頭人家;當晚,全體族人會先後到袁、石二位頭人家飲酒,共同分享祭儀完畢的白鰻麻糬。
4. 祖靈祭
農曆8 月1 日開始,即是邵族人的祖靈祭(過年)。每年的祖靈祭隨著有無「pariqaz(主祭者)」的產生而分為小過年(無主祭者)與大過年(有主祭者)兩種。若是小過年,女祭司祭拜祖靈籃後,各家戶飲酒後即結束,從農曆8 月1日至8 月4 日,大約4 日。如果是大過年,農曆8 月4 日搭建祖靈屋,部落族人每晚會在祖靈屋前,由陳氏、高氏長老帶領族人吟唱歌謠、舞蹈,為期將近一個月之久,各氏族長老專司各工作性質,由部落長老會議決定。祭典按照儀式的時段,可分為舂石音、除穢祭、陷獵儀式、蓋祖靈屋、牽田儀式等五個重要階段。